冯守华院士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专访

冯守华院士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专访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 吴劲珉 邱晓琴
  2017年是“十三五”决胜阶段的关键一年。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并以创新为引领使其真正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是我国当前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科技创新,科技体制改革要先行。”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守华接受光明日报融媒体记者独家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对释放科研活力具有推动作用,科学家走出实验室投入到经济主战场,进入到企业研发中心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将会走向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要切实落实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落实股权期权和分红等激励政策,落实科研经费和项目管理制度改革,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冯守华委员一直关注科技体制改革,2014年就曾提案建议完善《科学技术进步法》,对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比重等多方面提出详细建议。他认为,科学研究需要独立思考,假如很多人捆绑在一起,不利于独立思考,在科研配制和资源利用方面效率也不高。
独家对话
记者:去年“科技三会”的召开,被誉为我国科学迎来第二次春天。您对释放科研活力如何理解?科研人员的价值如何更好地体现?
冯守华:去年,“科技三会”就像一股春风一样吹动了中国大地。“科技三会”的召开,其宗旨是以发展我们国家的创新和科普两个翅膀都要张开,这就说明全国科学研究不单是科技工作者的事情,应该是全社会的事情。这里面包括了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我们科技工作者要正视现在这个科技时代,逐步把原来大部分的基础研究力量,一部分转移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加强企业的研究力量。应该说,去年“科技三会”的召开,对推动科技体制改革、科研组织结构调整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说到底这是科技资源的配制,是从财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重新配制。另外,现在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科学仪器设备采取共享机制,真正实现我们国家的“五大发展理念”。
记者:现在都提倡企业建立自主科研中心,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您如何看待科学家走出实验室这一现象?
冯守华:这是我上次的提案之一,国家要大力推动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从研发中心来看,我们国家采取企业或者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除了华为等少数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外,企业研发中心力量相当薄弱。这跟研究人员配置有关系,我们现在采取的人员配置,高校研究所占有大部分的研究人员,但是企业里面研究人员是寥寥无几。从我身边的科技人员到企业里面去做顾问,或者直接到企业里面做研发中心的骨干、带头人比比皆是。例如,吉林大学化学学院就有很多老师到地方企业去帮助他们实现产业升级、更新换代和技术指导。另外,也有纳米碳酸钙和比较有特色的稻壳炭等一些新产品,如何把稻壳炭直接用到高技术电池的电极上面也有很大的附加值,这也解决了东北地区生物资源非常丰富却很难消化的问题。所以,科技人员投入到经济主战场,进入到企业研发中心是一个大趋势,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科技人员走向企业。吉林省科协也提倡科学家走出实验室,鞋下沾泥,我自己也多次到企业里面去解决企业具体的技术问题。
记者:当前,国家正大力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您认为,地方科研人员如何发挥优势,带动本土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经济发展?
冯守华: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东北三省作为老工业基地,相对于全国特别是南方和东部发达省份来讲,经济属于欠发达。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东北地区又是科技大区,三个省都是科技大省,特别是吉林省更是科技大省,院士、长江学者、杰青,从科研人员的数量比例都很高。如何解决好科技大省和经济欠发达的矛盾,唯一出路在于重新要调动科技力量,真正的进入到企业里面,特别是企业研发中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建设一个很好的软环境,要把这个科技成果能够经过孵化后,真正能够形成一个产品和商品化。

相关新闻